作為一名黃山人,在外上學和工作的期間,總有朋友問起黃山有哪些可以推薦的景點和美食,不過由于上學和上班的限制,所以在很多朋友問起的時候,我也只能無奈的撓撓頭,表示我去的景點也不多;后來因為有機會在黃山上班,在工作之余,想起自己作為一名黃山人,連自己家鄉的景點都沒有去過多少,總會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生在黃山這個地方,所以只要有機會就會出去看看古徽州的風景。
漁梁壩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南,漁梁壩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的歷史。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稱為"江南第一都江堰";漁梁壩是一個集航運、集貿市場為一體的古港,這里有山,有水,有古民居和悠久的徽商文化。漁梁雖小,但徽商從這里起航,并雄霸明清商界三百多年,這里至今保持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
記得看中央四套《遠方的家》節目中介紹說,如果從空中看,漁梁鎮的形狀是魚形的,魚頭朝南,魚尾朝北,地上鋪的石子形同魚鱗,這是以捕魚為生的先民為了感謝大自然的恩賜而對魚兒的一種祭奠。漁梁壩是唐代修筑的,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的。從遠處看,漁梁壩其實沒想象得那么宏大,看上去像一座極普通的攔河壩,然而,當我走近它的時候,就有了異樣的感覺。漁梁壩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它們壘砌的建筑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據說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筑成了跨江而臥的堅實漁梁壩。壩中間有開水門,據行家說:“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臥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古壩一頭連著山體,一頭連著古鎮。近山一端,依次開有三處泄水糟,越近山體,糟口越低,隨著上流的水勢,逐級泄水。水勢不旺,只有近山處的水糟分流著江水。靠鎮頭的壩體上行人可立而觀賞。
漁梁古鎮就在大壩的北端,走進漁梁,踩在那條鵝卵石鋪就的“魚鱗街”上,此刻傳遞給你的是一種在現代都市里無法找到的真實感。古鎮的老房子有些陳舊不堪,偶爾會看到門口坐著幾位老人在聊天,聽著熟悉的鄉音,看著沿街的老房子,仿佛又回到小時候,和那些同齡人在村子里瘋跑打鬧,又被突然響起上課的鈴聲喚回教室。
黃山相對其他城市比較落后,但是黃山人依舊堅守自己的古文化,保留著以前的建筑和生活習慣;不變的鄉音,熟悉的徽味,是深刻在我們這些在外游子心頭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