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手機鋪天蓋地的推送著關于華為的報道,面對美國接連不斷的尋釁滋事,華為何去何從成為了許多國人重點關注的事。
5月15日,就在華為遭遇禁令一周年之際,“懂王”在大洋彼岸再次作妖:更改了出口規則,要求只要采用美國技術、設備的公司,要想和華為做生意都要向美國申請。長臂管轄之廣,華為人只能表示,英雄自古多磨難,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華為對于我國的重要性已經由對手的“怒不可遏”所反映。顯然,華為要面臨的困難、挑戰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在手機最核心的芯片領域,有兩大風險壓頂:1.外購芯片被斷供:華為有大量芯片仍然需要外部采購,比如美國三大的射頻芯片、TI的電源管理芯片、索尼的攝像頭芯片、以及韓國的存儲芯片。這些外部采購的芯片時刻會面臨著被斷供的壓力。2.自研芯片造不出:華為自研芯片以海思為主,但海思只是一家設計公司。而要把芯片造出來且發揮出極強的性能,依然要靠臺積電的代工。而如果臺積電扛不住美國的壓力,也斷供華為,那么海思可能就會變成圖紙公司。當然,這其實并不是華為一家公司的壓力,而是長期以來中國公司面臨的共同壓力。在過去的所謂電子產業黃金十年中,被忽略但又值得警惕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的電子產業規模越做越大,但利潤卻越做越薄。
2014年起,蘋果遭遇創新瓶頸,而為了滿足美國投資人對利潤的期待,大陸產業鏈上的公司都成為了它“成本控制”的犧牲品:凈利潤率都快速腰斬逼近個位數。大批代工廠都陷入了原地打轉的陷阱。但就在大陸組裝和零部件廠商受傷的同時,蘋果的芯片供應商卻仍在攫取著高額利潤。比如三星的dram芯片,自2016年6月起,一年半左右時間價格就上漲了130%,幫助三星在2018年營收超過英特爾。而芯片代工的臺積電,凈利潤也穩定在35%以上毫不動搖。一個利潤陷阱、一個利潤穩定,差距顯而易見。而如果中國電子產業不邁出富士康,即使美國解除了對華為的封鎖,那我們也談不上勝利,得到的所謂和平,也不過是短暫的停戰協定而已。
由于臺積電工藝制程領先,而且配合華為主動擴產,因此,華為海思芯片長期都是由臺積電代工,訂單金額占到臺積電收入的14%,僅次于蘋果的23%。華為、臺積電雙方互相依賴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盡管臺積電一直標榜的經營理念是中立客觀,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但臺積電在美國建設最新生產線也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而是否斷供華為,也從不會考慮,變得模棱兩可、傳聞不斷。因此,作為應對,華為已經有部分訂單向中芯國際轉移。技術瓶頸、經營困境可見一斑,以至于臺積電并不把中芯國際當做競爭對手。為破解局勢也只能在制造上中芯+長電組合,當好臺積電的替身;設計上通過海思和它背后的狼群戰術精化芯片設計;存儲上在工藝設計、流程優化,從而帶來成本優勢。
華為的困境需要更多中國志士和企業的支持,希望華為可以盡早度過難關,只有每個中國人的奮斗匯流起來,才是真正的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