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一個人要來人世間走一遭,佛說:“給你三十年夠不夠?”
這個人想到人世的富貴,連忙說:“不夠。”
佛說:“目力所及之內,你都可以想辦法借來時間。”
于是,這個人向耕地的老黃牛借了十五年。
借到之后,這人仍覺不夠,四下張望,門前一條大黃狗正搖著尾巴。
他就向狗借了十五年,壽命一下子增加到了六十歲。
可這人還是不滿足,此時,一只猴子從枝頭躍過,他眼前一亮,向猴子借了十五年。
終于,這個人擁有了整整七十五年,心滿意足地去往人間。
佛但笑不語。
在七十五年的歲月中,前三十年是他作為“人”的時間,享有著健康與快樂的生活。
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垂髫稚子,他每日奔波勞碌,如老黃牛一般任勞任怨。
四十五歲到六十歲時,兒女紛紛成家立業,他獨守老屋,精力日漸不濟,只能靠兒女偶爾的奉養勉強度日,過著像狗一樣的生活。
六十歲之后,他老病交加,油盡燈枯,無人問津,就像山中到處飛竄的猴子,生怕被獵人的弓箭射中。
回顧一生,他老淚縱橫。
當初總以為人世繁華,沒想到,這東拼西湊借來的一生,竟然是苦樂交織,喜憂參半。
看完寓言,不禁感慨良多。小小一個故事,道出了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舍”與“得”的困境。不舍得人生短暫,就要經歷紅塵滾滾;不來人間走一遭,就不會真正體會平凡生活的喜怒哀樂。
人生,注定是有舍有得,在舍與得之間,有小歡喜也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