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個跟“夏”相關的節氣,立夏在老衢州眼里可是個重要的日子,并有著獨特的飲食與風俗習慣。
衢州最時興的立夏習俗莫過于吃餅。年紀較大的衢州人青睞于純正的燒餅,而擱袋餅就更受中青年喜歡的了。而為什么要吃燒餅呢?衢州立夏有“不吃餅,困不醒”的說法,“很多人有春困,長輩說只要到立夏吃了餅就不會再犯困了。”
關于立夏吃餅還有這么一個傳說。相傳三國時劉備要出征,帶著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給孫夫人撫養,那時,孫夫人住在吳國,劉備特地做了許多蒸餅,裝成20擔,層層相疊,中間用青菜葉子隔開,由趙子龍護送去吳國。由于路途遙遠,餅已壓得不成形了。趙子龍靈機一動,說:“娘娘,依我們的風俗,立夏家家都做塌餅送人,請主母娘娘收下。”孫夫人高興地收下了這些塌餅,并立即分給宮女們吃,個個稱贊說好。這也就成了江南地區立夏吃燒餅的由來了。
立夏吃蛋是中國古來有之的習俗。立夏這一天,衢州各地分別有食用茶葉蛋、白煮蛋、桂圓雞蛋、咸鴨蛋等習俗。
為什么要吃蛋呢?根據《浙江省民間文學集成——衢州市歌謠諺語卷》記載,衢州有“吃了夏蛋,不怕流汗”的說法。原來,過了立夏這一天,衢州的氣溫會日漸爬升,就連大人都hold不住了,更別說孩子。有的孩子會出現疲勞無力、食欲減退、多汗納呆等問題,被稱為“疰夏”,古人認為這是濕暑之氣在作祟。
民間相傳女媧娘娘曾在立夏留下了在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的方法,后來就演化成了衢州地區孩子身上系彩繩、吃蛋、斗蛋等習俗。盡管多少有些神話色彩,不過現代醫學表明,雞蛋清是優質蛋白質,雞蛋黃里富含卵磷脂,雞蛋是非常好的營養食品,有利于增強免疫力。
此外,立夏這一天衢州各地還有吃立夏羹的食俗。“立夏羹”在江山又稱“飯胚粿”。立夏的到來,是水稻插秧不容再拖拉的時節,意味著最重要的耕種季節的到來。說是“立夏羹”,其實叫“立夏耕”的意義更深遠,除了一飽口福,還會警醒世人:莫忘農時、莫誤農耕、勤勉勞作、以期稻谷滿倉。小時候不懂,只知道吃了“立夏耕”后,大人們待田里的時間似乎更久了。
古人有句話說“一升米的稞吃不飽,一升米的羹吃得飽撐撐”。如今,我們都不曾體會過少糧的艱辛,天南地北的美食讓我們眼花繚亂,但是記憶中手作的立夏時令小吃—“飯胚粿”,帶給我們的故鄉的味道總是令人動容。
“飯胚馃”的配菜都尤為豐富,有肉絲、豆腐干、筍干、胡蘿卜絲、豆芽、蠶豆、千張、嫩蒜心,還有各色辣椒切末,當然也可以根據各家口味自己配菜。把這些葷素搭配的菜混在一起炒熟后,就差最后一道工序—把“粿”倒入開水鍋里煮至8分熟后,再倒入配菜,拌勻直至全熟后出鍋,這樣一道味道鮮美的時令小吃就完成啦。
傳統上,吃過美食,還要“稱人”。記下體重,年年對照,既是對古人生活習慣的傳承,也是對孩子們成長的一種記錄。